在2010年一家知名门户网站的七夕调查中,有56%的受访者称不会过七夕,过节的人有82%会选择单一的购物方式度过。玫瑰、巧克力与烛光晚餐,近年的七夕人们消费的是清一色带着“洋”标签的商品,许多想过节的人都有些不知所措,甚至连挑选礼物都成为心头困扰,当“传统文化”一次又一次“被时髦和西化”时,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接受一切,无暇顾及这种现象对传统本身带来的伤害。

而据调查所得,原来有相当部分的男性认为,七夕作为“乞巧节”,在近几年硬是被商家炒作成了“情人节”,目的就是为了让男人掏钱为女人买单;更有身陷“裸婚”、“ 半糖主义”和“异地婚”的网友调侃,牛郎织女不凄惨,他们是现代人的生活理想。“地上一年,天上一日,牛郎织女就像上班族,白天上班,晚上团聚,羡慕他们还来不及呢!”

另一方面,七夕在定位上的争议一直存在。七夕从文化内涵上与西方情人节有着根本的不同,七夕的传统强调的是长久、稳定、以家庭为背景的爱情观,简单以庸俗化商业化对其包装只能误导更多人群。另一方面,七夕缺乏明确的标志性符号甚至传统的食品也是其一大软肋,屡屡输给玫瑰与巧克力也就不奇怪了。

不难看出,七夕正面临一个尴尬的处境。一方面,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节日,重回人们的视野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,但另一方面,它在民众和商家之中不愠不火的状态又令人堪忧。七夕作为注重家庭观念、强调长久情感的传统节日,它有潜质在西方节日中突围。乞巧、女儿节、鹊桥会这些个性鲜明的传统活动也一定会重新吸引微博时代的目光。只有理解传统七夕的真实含义,才能褪去被商业化、被西方化的面纱,让七夕还原本来的面貌,散发出真正迷人的东方魅力。